6、北京建筑
www.seelvyou.com     2012-12-28 15:00:15    来源:看看旅游网    点击:

  (1)、北京中轴线

  到过北京的人,可能会对北京的许多地名感兴趣:有东直门,又有西直门;有东四,又有西四;有东单,又有西单;有东便门,又有西便门;有左安门,又有右安门……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跟北京的中轴线有关。

  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建筑在对称轴上,称为中轴线。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这是一条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它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景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现存的北京中轴线,是建造元大都的时候确定的,历经明清两代未曾改变。当年,元朝重臣刘秉忠在规划设计元大都时,首先确定了中轴线的位置,那就是今天的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神武门、地安门鼓楼、钟楼正门的门缝连接线。

  (2)、皇家建筑

  千余年来北京城遗留下来大量不同类型的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宫殿、祭坛、园林、陵墓等建筑群。这些建筑倾注了500余年来全中国的人力物力,结构、材料、技术和工程质量方面都是最优秀的,是中国等级最高、最完整、最巨大、最华丽的建筑组群。而紫禁城、王府和皇家园林则共同构成了北京内城的皇家文化。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集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和哲学思想,以及规划严谨的布局,主次分明的宫殿群,灵活多变的建筑组合,完整的体现了东方文明的精髓和成就。

故宫角楼

故宫角楼

  清雍正、乾隆以后,清帝常年住北京西郊圆明园。王公贵族为平日上朝方便、多在东、西两城建宅,所以北京的王府主要集中在东城和西城。清代北京的王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为清初入关有功、“世袭罔替”的八大家亲王,即人称“铁帽子王”的八大王府。二为清中叶康乾时期的王府,这一时期的王府保留不多。三为晚清的王府。

  皇家园林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皇家园林通常采用集锦式的园林体系。凭借封建帝王的权势,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和能工巧匠,将国内国外各类园林的精华,以及山水诗、山水画中所描绘的自然情致,仙居幻境,移植仿建于皇家园囿之中,行程荟萃名园、景象万千的园林景观。西苑三海、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都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尤为突出。

  (3)、胡同和四合院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它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这些朝代的鼎盛时期,帝王为了“建皇极而隆上仪”,“袭周官之制度地居民”。北京城以皇宫为中心,街道全部按经纬排列。

  和京剧、京调、京味这类号称“姓京”,但却源于四面八方的事物一样,“胡同”最初也非北京的土产。“胡同”二字在元代写作“通”,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huddug”的借词,意为“水井”或“居民聚落”。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

  北京胡同的格局整齐大度,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东南西北横平竖直,使北京城像个大棋盘,极具传统地方特色。胡同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渠道,老百姓生活的依托,连着大街通着大道,出门创世界,回家安居乐业,展示着北京人生活的印记。

  真正了解胡同,还应走近胡同中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它是胡同中主要建筑。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旧时的北京,除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如:门要开在东南角八卦的“巽”位,以取吉利。

  根据其中居民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有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格。高官富贾的大四合院,建筑考究,庭院廊柱、雕廊画栋,附带前后跨院。平民百姓的小四合院,构筑简单,门面狭窄,房墙低矮。四合院一般是一户一住,但也有多户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况,多为贫困人家,称为“大杂院”。大杂院的温馨是许多老北京居民无法忘记的。

  (4)、城墙、城门和城楼

  城墙:

  严格地讲,北京作为中国统一国家王朝的首都,应从元代开始。而作为帝都,城墙是必不可少的。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于金中都城之北建筑新城,以之为国都,称作大都。城垣周长三十里,设城门十一座。南面城门名丽正门(正门)、文明门、顺承门,东面城门名齐化门、崇仁门、光熙门,西面为肃清门、平则门、和义门,北面为建德门、安贞门。城墙全部为夯土版筑,但以和义门城门瓮城的发现中,城门乃是砖筑的,这与唐、宋时期的城墙修筑相似。大都城墙高十二米,基宽三十一米,是明、清北京城墙的前身。

  明、清北京城的规模,完全是明代的遗物,清王朝从东北入关灭掉了明王朝以后,并不像历代改朝换代的帝王一样,一定要把前朝的首都帝京以及宫殿烧毁或拆除才算“江山永保”,而是巧妙的原物利用“改换门庭”。如把原来的明宫殿的大明门改成了大清门,承天门改成了天安门,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改成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等等。

  明代北京城墙主要有四重,即内城、外城、皇城、紫禁城四道城墙。

  内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长24里,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说的四九城,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和九个城门,二十世纪70年代因修建地铁而拆除。

  外城:

  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犯外族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即倡言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1553)给事中朱伯辰上书说,城外人口激增,应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遗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而功倍”。

  皇城: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用砖砌成,外涂朱红色,墙顶覆黄琉璃瓦,周长9000多米,高6米,厚2米,顶部厚1.73米,南为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叫中华门),这是皇城南大门,东有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边初名北安门,清代改为地安门。民国时大部拆除,现仅存天安门两旁各一段。皇城东为南池子、北池子、东黄城根,西为南长街、北长街、西黄城根。

  紫禁城:

  占地72万平方米,有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成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长7.263公里,城外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名神武门,东边称东华门,西边为西华门。

  城门和城楼:

  北京的各个城门上方都建有城楼,这些城楼坐落在墩台上,和左右的城墙相连,墩台的下边正中间开有一个拱形的券洞,通常也叫做城门洞。门洞安有两扇对开的大门,外包铁钉(也叫门钉),门后有木制成的大门栓。

  内城的城楼修建于明正统年间,各城楼均是重檐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城楼一般是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朝阳门和阜成门为进深三间)。各城楼都有上下两层,守城将士可以登楼远眺和休息,也可以储藏武器。

  外城的城楼以永定门最高,城楼高约廿米,与正阳门遥相对应。广安门(也叫广宁门)虽然也是二层,但稍矮了一些。广渠门、左安门和右安门都是单檐歇山顶的一层城楼,高度十五米。东便门和西便门的最小,城楼高度只有十二米。

  (5)、北京现代建筑

  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属同一建筑内,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已被拆除,现已重建)、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工人体育场。这十大建筑是建国10周年的献礼工程。

  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北京图书馆新馆(今国家图书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2号航站楼)、北京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北京地铁东四十条车站。

  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中央广播电视塔、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北京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北京恒基中心、新东安市场、国际金融大厦、首都图书馆新馆。

  

本文导航

关键词:北京旅游 北京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到北京必须要去的地方与不得不做的事情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