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杭州简史
www.seelvyou.com     2013-04-18 17:19:38    来源:看看旅游网    点击: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从新石器时代的萧山跨湖桥文化开始,杭州已有8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建德人到良渚文化:

  杭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5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智人“建德人”在杭州地域生息繁衍。到了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期,杭州人的祖先聚居生息在北郊良渚一带,从事着原始的农耕、畜牧和渔猎,陶器、玉器、竹木器制作和丝麻纺织等手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平。

良渚文化之巫师玉礼器臂章
良渚文化之巫师玉礼器臂章

  秦钱唐县:杭州建制的起始

  先秦时期始于夏朝立国(约公元前21 世纪),终于秦朝统一(公元前221年),历时近2000 年。约在公元前21 世纪,太湖流域的各氏族部落逐渐联合,形成了“越族”或称“越”,并开始与中原地区的民族国家有了接触。到夏朝中后期,夏人一支南迁,与土著越人一起建立了越国,其地域大致为南起今诸暨,北抵长江,东濒大海,西临天目山。杭州市在其境内。西周初,周人太伯奔吴,在太湖西北,与当地土著共建了吴国。至春秋后期,吴越之间发生了多次战争,吴王夫差曾大败越王勾践,占有了钱塘江以北的越地,杭州一度属吴。后经越王勾践奋发图强,终于消灭了吴国,并曾一度问鼎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之一。在春秋末期,越文化与吴文化逐渐融合成为吴越文化,与楚文化、齐鲁文化的交流也加强了。杭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战国时期,越国被楚国灭亡,杭州成为楚的国土。到公元前222 年,秦大将王菌南下灭楚,平定越地,杭州成为秦的疆土。

  汉、东吴时期的杭州:

  西汉时仍属会稽,东汉时则属吴郡。汉时,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和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的传入,如牛耕、铁农具得到推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本地原有的冶铸、陶资、漆器等手工业制作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东汉末,富春(今富阳)人列坚之子孙策、孙权,利用北方军间昆战,乘机割据江东,公元222年,孙权建立了吴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吴国政权比较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还强使僻居深山的越族迁居平原从事耕垦,出现了“谷吊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的可喜景象,冶铸、煮盐、纺织、造船等手工业和远洋航海等也颇发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杭州地区的县的建制增加到10多个,还一度在富阳设置了东安郡。道教开始在余杭等地传播。

  东晋、南朝时期的杭州

  东晋、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和民族迁徙,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江南居住,杭州地区的人口增长较快。劳动力的增加,以及沤种法等先进耕作技术的推广,农田水利的大量兴修,养蚕、植桑的普遍推广,使杭州地区出现了“硅吠相望,仟陌如绣”的繁荣景象。纺织、冶铸、制瓷、造纸等手工业和商业均有发展。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设立了钱唐郡,以钱唐为治所,统辖钱塘江下游的浙西地区,为隋唐时期杭州的设置奠定了基础。社会文化也随着中原士大夫的大量进入开始兴盛,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经史学家和名闻朝野的名贤逸士。佛教在西晋时已传入,并迅速传播开来,其规模逐渐超过了道教。南齐永明年间(公元485-486 年),富阳人唐寓之因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封建盘剥,反抗检籍,聚众三万,揭竿而起,连克桐庐、富阳、诸暨、余杭等县,称帝钱唐,不久,起义军在南齐官军的进攻下失败,这是杭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隋代的杭州城与余杭郡:

  隋初废郡存州县,开皇九年(589年)平陈,钱唐郡改州时,移置余杭县,因名杭州,杭州之名始见于此,钱唐县成为杭州的属县。次年(590年),又移居钱唐城。十一年(591年),隋文帝派杨素平定杭州杨宝英的叛乱后,“移州于柳浦西,依山筑城”,即由凤凰山东麓逶迤而北。其范围大约东至盐桥河以西(今中山中路),西濒西湖东岸(今湖滨路、南山路),北及钱唐门(今六公园附近)。城垣南北狭长,“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当时鉴于吴山逼临江浒,而隔其山于城外,因而东墙在吴山地段呈向内凹进的弧形。

  杨素筑州城于柳浦后,钱唐从此成为地当交通要冲的大县,并上升为州的治所,这也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州城。

  隋炀帝即位后,复改州为郡。大业三年(607年),改杭州为余杭郡,钱唐又成了余杭郡的属县。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网,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终点,东南交通的枢纽,其地位起了显著的变化。所谓“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为日后杭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代杭州六井的开凿:

  唐代是杭州发展史上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西湖大规模的疏浚始于唐代,杭州及其属县农田水利较大规模的兴修,更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得中唐以后,杭州已成为天下财赋的渊蜜之地。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 年),李泌任杭州刺史时,导西湖水入城,满而为六井,解决了城区居民的饮水问题,兹后“井邑日富",城区也相应扩展,终于成为东南名郡。唐代的杭州,由于城区运河的疏泼,大运河与钱塘江已经沟通,加上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杭州内外交通便捷,于是成为与广州、扬州并列的又一对外通商口岸“骄楠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足见内外贸易的繁荣景象。手工业也很繁荣,杭州丝织、造纸等手工业产品名扬全国,成为贡品。西湖风景由于白居易的品题,声名大震,使得四方丈士靡集,提高了杭州的知名度。

  吴越国都:东南第一州

  杭州是吴越国的都城所在,称西府,领十县。由于吴越国三代五主实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杭州就在社会安定环境中迅速繁荣钱唐富庶,盛于东南,超过了苏州、越州。吴越国开国之主钱镠不断拓展城区,公元893年,筑罗城周围达70里,后又扩充30里,内筑子城。罗城南北长、东西窄,形似腰鼓。他还兴修海塘,免除潮患,置兵撩湖,疏泼西湖,整治城河,沟通交通,新凿水井数百口等,为杭州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这时期杭州的丝绸织造、雕板印刷以及制瓷、铸钱、酿酒等手工业日益兴盛,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相当繁荣,由杭州经海路可直达山东登州再转道作京,与日本、高丽、伊朗等国也有外贸往来,出现了“闽商海贾”的兴旺景象。在文化上,佛教开始盛行,杭州有“西湖三百六十寺”、“东南佛国”之称,还广凿石窟造像,雕刻佛经,建造佛塔。与此同时,杭州还出现了一些文学家,建筑师,聚集了不少人才。

  北宋的杭州:

  北宋时期,杭州城已成为东南地区的最大都市。许多守杭的地方官员重视兴修水利,如仁宗时期的张夏、杨楷采用巨石筑海塘,从此,海塘基本巩固;神宗年间,苏轼大规模地泼治了西湖和茅山河、盐桥河,疏泼了“六井”,不仅使城邑免受潮患,畅通了水路,而且为城市的发展、农业的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时期的杭州子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都很繁荣。传统丝织业设有官营织造作坊一一织室,崇宁元年,宋徽宗命童贯置局于苏杭雕刻、织绣之工,曲尽其妙,诸色匠日役数千民间的丝织作坊也很发达,当时的两浙路是全国丝织业的重心。印刷、造船、眼酒等手工业也较发达,杭州还是全国的四大印刷中心之一。城市商业繁荣,其商税居东南各州之首。海外贸易也有历史篇很大发展,朝廷在杭设二百百曰:杭州成为全国沿海四大港口(明州、广州、泉州、杭州)之一,与东南亚、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等地区的许多国家有贸易往来。又由于人文景观的不断丰富,特别是西湖自然景观得到保护,以及苏轼、林迪等人的吟咏,使杭州名播天下。此外,还涌现出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异、科学巨星沈括,诗人林通,词人周邦彦,文学家钱惟演、沈辽等一大批人才,北宋的杭州被誉为“东南第一州”参差十万人家“(北宋末期达20 万户) ,呈现出“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奢”的繁华景象。

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
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

  南宋都城:全国第一大都会

  南宋时期,杭州升为临安府,终南宋王朝近一个半世纪, 杭州是南宋的“行在”,即首都。不仅是南宋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都市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当时的杭州由于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到南宋后期人口已近百万。在城市建设方面,有金碧辉煌的禁城宫殿,朝廷的三省六部等衙门,还有皇家御园、贵戚第宅一色楼台三十里,大小园固不知其数。大街小巷更是店铺林立,呈现“屋字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的景象。在经济上,工商业繁荣居全国之冠。以手工业的“团行”为例,就有22 种,经营着各种小商品的生产。尤其是丝东芷石研模的官营绞锦院外,私在手工作坊更多,织造技术高超,花色品种繁多,美不胜收;至于印刷业,困所用纸张好,刻板印制又非常讲究, 杭州便居全国三大刻书印刷中心(杭州、福建、四川)之首。商业更空前繁荣,各种农副产品、日用百货都设有行,各类店铺、茶坊、酒楼遍布,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皆是,无虚空之屋,除日市以外,还有夜市、早市。对外贸易也继续兴旺,临安东的澈浦镇是对外的商港,榄福林立, 舶云集。由于南宋群臣耽乐湖山,园林竞作,西湖风景不断增光添彩“西湖十景”逐步定名。杭人外客,“赏玩殆无虚日”,西湖开始有“销金锅”之称。

  南宋时的杭州为天下士人菩萃之地,学术繁荣,还出现了一大批书画家、文学家、曲艺家,尤其是市民文化空前兴盛,有说话、杂剧、歌舞、愧佩、杂技等等伎艺,在城区、郊区遍布的勾栏、瓦子内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宗教如佛寺、道观随处可见,总计达500 多所。总之,南宋时期,杭州的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极盛时期,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城市,而且还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元代的“杭州路”

  元代杭州置路,为江浙行中书省(辖区为今浙闽二省及苏皖两省的江南部分,江西的湖东部分)驻地。元代的杭州仍然是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超过百万。元军入杭后,蒙占、畏兀儿、回回等西北、西域民族移民大批迁居杭州。元统治者对杭州的统治特别严厉,苛捐杂税繁重。但都市经济、对外贸易仍持续繁荣。杭州仍以经济繁荣、风光秀丽、文化昌盛吸引着四方商贾士宦。元初,马可•波罗游历杭州,盛赞杭州的富庶、美丽和城市建设。由于他的游记,把杭州、西湖的美名远播欧洲及世界。佛、道两教兴盛不衰,佛教中的白云宗、喇嘛教,以及伊斯兰教、景教各有所发展。文化艺术仍然繁荣,号称“中夏声名文物之区”,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思想家不乏其人,还诞生了作为杭州历史上第一家书院的西湖书院。到了元末,张士诚占据杭州,重筑杭城,工程浩大,奠定了后世杭城规模。然而由于战乱连起,杭州这数百年繁华之地又迅即衰落,失去了吴越国以来作为东南第一都会的地位。

  明代的杭州

  明代杭州改路置府,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的驻地。经过元末火患兵烫的洗劫,明初的杭州人口减至四五十万,都市经济萧条。明中叶以后,杭州的工商业经济才逐渐复苏。印刷、造纸、造船、金银饰品、锡筒等手工业在全国有相当地位,而丝绸业仍然是全国中心,棉麻纺织业也大有发展。各地商贾辐揍“列肆凡四十里,无咫尺阻脱”。与此同时,元末战火中被破坏的许多园林建筑陆续兴修起来,西湖风景渐复旧观,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游览景点和线路、区域。在教育科技方面,书院教育勃兴,科技名家迭出。在文艺领域,戏曲等市民文化进一步繁荣。然对外贸易由于嘉靖之后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频繁搔扰而迅速走向衰落。

  清代的“杭州府”

  清代的杭州,建制为杭州府,是浙江行省的省会。自清军攻入杭州后,在西湖之滨筑有绿旗膏,严兵镇守。清前期,即从康熙至乾隆的百年间,杭州的海塘、江堤、市河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筑、泼治,基本上控制了水患。城市工商业较明代又有大的发展,丝织业、印刷业等仍为全国中心,“杭扇、杭线、杭粉、杭烟、杭剪”的“五杭”手工业名扬天下。制药、制筷、制伞、制笔、制鞋、织绣等手工业也声誉雀起。商业异常活跃,市井街巷,店铺林立,其中有茶叶、药材、酒、绸缎等专业性商店,还有一些综合性商店,不仅杭民半多商贾气,本省、外省府县商人来杭开肆的也很多,各种集市遍布城内外。1861 年以后,太平军曾两克杭域,由于战乱,人口锐减,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杭州出现了一些近代化机器工业,有棉纺、面粉、洋烛、石碱、肥皂、罐头、砖瓦、电灯、石印等民用工业。1896 年,杭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开设日租界和洋海关,帝国主义势力长驱直入,倾销其工业品和鸦片,廉价掠夺丝、茶等农副产品,严重打击、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经济。

  清代是杭州园林建设的繁盛时期,这与康熙、乾隆二帝共11 次南巡来杭不无关系,不仅许多原有风景园林得到了保护修复,而且新建。扩建了大批园林和景点,游览景点达千余处,游览区域、线路和项目均有发展。清代杭州的教育也颇为闻名,在前期,有传统的书院,如紫阳书院、敷文书院等,到清朝后期时,杭州知府林启开办、了求是书院,创设数、理、化、博物、音乐、外语等课程,开创了近代教育的先河。

  民国时期的杭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杭州,革命党人立即响应,于11月5日起兵推翻了清政府在杭州的统治。民国元年,杭州废府,合钱塘、仁和为杭县;次年,置钱塘道,驻杭县;民国16年废道撤杭县,划城区建置杭州成为浙江省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民国初的十多年,杭州为北洋军阀所统治,政局多变,战乱频繁,使杭州的社会经济处于动荡起落的境地。五四运动时,杭州的学生,工人热烈响应,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而后的10年间(1927-1937年)社会相对稳定。1937年以后至1945年,为日伪统治时期,敌伪横行,人民痛苦不堪,社会经济萧条。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统治区,物价飞涨,经济崩溃,工人,学生要求民主的革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杭州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本文导航

关键词:杭州旅游需要了解的知识 杭州旅游 

上一篇:杭州:人间天堂

下一篇:到杭州必须要去的地方与不得不做的事情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