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张爱玲与上海
www.seelvyou.com     2012-12-28 16:52:57    来源:看看旅游网    点击:

  众所周知,张爱玲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她的少年、青年时代,她的文学生涯起步,她的电影创作的发端,她的初恋……几乎她的文学史地位、声名和深远影响都与上海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讲,上海成就了张爱玲,张爱玲也成就了上海。

  (1)、张爱玲与上海的二十五年

  张爱玲在上海生活了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中,她留下了太多太多属于她自己的故事,太多太多的叹息和沧桑。

张爱玲故居

张爱玲故居

  上海是张爱玲出生的地方

  一九二零年九月三十日,中国第一大都市,被西方称为“冒险家的乐园”、“东方巴黎”的上海,深秋时节,在上海市麦根路(今泰兴路)的一栋民初式样的老洋房里,传出了一阵秀气的婴儿啼哭声。她,就是这个官赫显贵的门第里的高贵家庭中的长孙女——张爱玲。后来,她那显赫的家世,在历史上曾留过声名的列祖列宗,在张爱玲走红的时候,曾引起过一些人的议论。然而,过去辉煌的家族并不能提高它的后裔们的价值,相反,后人自身的光彩重又照亮他们的家族。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父亲张廷威是清朝遗少,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黄宗炎的女儿,出身名门,婚后曾几次去欧洲留学。张爱玲就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上海是张爱玲成长的地方

  孩提时的张爱玲就与其它同岁的孩子不同。她比较安静,很少啼哭,乌黑的眼睛长久盯住一物不放,凝视很久,才眨动睫毛,好像已经想到了什么。也许那时的她就已经懂得去理解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心境吧。张爱玲三岁就会背诵唐诗了,尽管女仆教给她的并不多,但那也是张爱玲最初受到的启蒙教育。五岁时,张爱玲和弟弟开始了私塾蒙学。

  七岁时,张爱玲写了第一篇小说,是一个家庭伦理悲剧,故事情节很简单,她还有许多字不会写,遇到笔画复杂的字,要常常跑去问厨子怎么写。这篇小说还没写完就没有兴趣了,又构思第二篇小说。这是一篇历史小说,开头一句就大大气气:“话说隋末唐初的时候……”,在她幼小的头脑里,上海的这个时代仿佛是一个轰轰烈烈橙红色的时代。这开头的一句,惹得一个亲戚的称赞:“喝!写起《隋唐演义》来了。”她非常得意,但起了个头就不往下写了,觉得有这样一个壮观的开头就够人回味了。她又写了一个女郎因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妈妈看过后批评说:“如果女郎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沉水。”可是,张爱玲觉得西湖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背景,坚持自己的写法,不肯把“西湖”换成“上海”。

  十岁时,张爱玲进入上海黄氏小学学习。因为语文程度很不错,又在家中稍稍学习了英文,因此,进校就从四年级读起。原来的名字一直叫张煐。在填写入学证时,母亲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她觉得张煐这个名字叫起来嗡嗡的毫不响亮,受了西洋教育的母亲,希望女儿从名字到做人,都能显出教养来。可匆忙中她也想不出什么好名字,便自言自语地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吧。爱玲,张爱玲吧”。以后,母亲一直没有想起更好的名字,但随意而起的张爱玲的名字,却在以后的岁月中,发散出奇特的魅力,当然,也许是因了叫这个名字的少女本身充满了魅力。

  上海是张爱玲初恋的地方

  二十二岁的张爱玲与大她十五岁的胡兰成在上海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也正是张爱玲的初恋。胡兰成当时是伪政府宣传部政务副部长,擅长写亲日政论文章。第一次见面,是在胡兰成上海公共租界的家,在西路美丽园。两人都沉浸在各自的吃惊里,张爱玲没有想到一个政客,一个语辞尖利的论坛高手,竟是一副温文尔雅的书生模样,其诺诺应酬的礼节之中又有一种作家、知识阶层里所没有的自信。胡兰成也没有想到,文笔如此清奇远奥,才华如此超凡脱俗的女作家,竟会如此高大笃实,可举手投足间又分明透着像中学生一样的稚气和茫然,完全看不出她文字书卷里透出的跋扈之气。很快,两人便开始了他们不同寻常的交流。胡兰成为张爱玲的才华、气质所倾倒,而张爱玲亦能够以独特的角度和心境对待胡兰成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欣赏他政治以外的人性与文心的聪明与天分。两人之间的恋爱也不像一般男欢女爱中的恋人,出去游玩哪、散步呀,靠自然的美景烘托。两人的一切往来全靠交谈。终于,一九四四年,在胡兰成第三次离婚后,二十三岁的张爱玲与三十八岁的胡兰成正式缔结婚约,没有举行仪式,只是秘密签订婚约。初恋的张爱玲就这样不顾世人诧异的目光嫁给了胡兰成。这真是一场令人遐想多多的婚姻。

  上海是张爱玲成名的地方

  从七岁时第一次写的家庭伦理小说,到后来一直不停地有作品出世,张爱玲一直为世人所瞩目,只是她的出品速度就已让人啧啧称奇了。她一边不停地在《万象》、《天地》上发表着小说和散文,一边又像天女散花似的把自己的一篇篇作品抛出去,五光十色花团锦簇抛向各种有影响的杂志上,抛向无数的读者。她一系列的“传奇”作品更使她染上了传奇的色彩。一九四三年七月,她在《杂志》第11卷第4期上发表了《茉莉香片》、《杂志》月刊社便盛情相邀,一意的拉拢她的稿子,她仍然很高兴地纷纷寄去她的作品。她的更多作品,如《到底是上海人》、《倾城之恋》、《洋人看京戏及其他》、《金锁记》、《花调》、《等》、《红玫瑰与白玫瑰》等,都发在这个刊物上。虽然她也知道《杂志》月刊是汪伪汉奸文人操纵的刊物,但她不管这些,她只对写东西有兴趣。她的小说也没有一篇涉及政治,她不理那一套烦琐、复杂难懂的政治问题,避开政治,述说着一个个家庭与人的悲剧。而《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成就最高的一部。傅雷虽然严厉地批评过张爱玲的小说,但对《金锁记》却是高度的毫无保留的赞美。美国的夏志清的评价就更高得惊人,他说:“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在夏志清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给张爱玲的篇幅最多,对张爱玲的论述中给《金锁记》篇幅的又最多。《金锁记》可以说史近乎经典性的名作了。

  张爱玲在文艺上是多才多艺的,除小说以外,她还能写更漂亮的散文,独特的“流言”体的散文。她的小说是一道道绮丽的回廊,但总是“一级一级走向没有光的所在”,永远不了的茫然结局。而她的散文却是“写在水上的文字”,流动自然。平淡之中见绚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小说是周围世界的幻化扭曲,散文却是灵气的流露与挥洒。像《<卷首玉题>及其他》、《小女人》以及散文集《流言》中收录的散文29篇等均是上上之作。有人说,读她的散文比小说更有味,随笔比散文更有味。也有人说,她的小说是一种新尝试,可她的散文的文体在中国文学的演进史上是占有一定地位的。在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张爱玲是上海文坛最耀眼的人物,她也达到了文学创作的巅峰。

永远的张爱玲

永远的张爱玲

  (2)、张爱玲与上海的文化氛围

  上海的时代与环境铸造了张爱玲的文章风格,张爱玲与上海密不可分的互相借重关系成为张爱玲写作的主要风格依据。张爱玲的作品极为“城市化——均以上海为出发点和依据”。她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代主义”的始作俑者。张爱玲处理现代性的方法的特点,也就在于这个整体的概念。张爱玲这个“整体”的理念,跟那些如“人”、“自我”或“中国”等整体的理念不一样。在她的小说中,这种不依规范,把现代性同时视作整体和细节的处理方法,可以从她建构人物角色这个叙事体中最传统的一个环节上找到。不仅是细节处理,张爱玲还通过其他技巧向我们诉说并铭刻了都市上海的“普通人的传奇”。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上海的文学传统和线路,我们可以分为下列三类不同的取向:承继陈独秀《新青年》与鲁迅《呐喊》的左翼传统,他们认为文学应该是为了救国救民;发达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强调都市的现代派,以张爱玲、施蛰伏、穆时英为代表。张爱玲专心于自己风格的创造,她的作品没有任何政治倾向和政治色彩。上海当时的杂志在重构上海现代性时主要倚重了与都市有直接关联的现代派。作为作家,张爱玲是个天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在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上海,张爱玲用“纯熟而微妙”的笔法,写着一些家常琐事和小女子们的悲欢离合。她是一位空前绝后的文学巨匠,她为读她和她作品的人们,留下了一连串的不解与赞叹。

  如今,张爱玲走了,尽管她曾经是那样的真实,不论对待文字还是她自己的情感。快乐的文字却无法拯救伤心的情感,张爱玲还是走了,离开了上海,不带任何牵挂地走了。我们享受着她给予的文字质感,同时也品尝了一份难言的酸楚……

  上海依旧,而爱玲不再,我们将永远记住张爱玲,伟大的充满灵感的神奇女性。

  

本文导航

关键词:上海 上海旅游 上海旅游攻略 

上一篇:上海:国际大都市

下一篇:到上海必须要去的地方与不得不做的事情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