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门票经济”难迎“旅游春天”
www.seelvyou.com     2013-10-10 09:08:00    来源:中国网    点击:

  旅游业本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的“大产业”,但在一些地方却被定位成仅盯着一丁点儿门票收入的“小产业”。管理者仅就旅游抓旅游,于是乎出现了形形色色“靠山吃山”、“竭泽而渔”的行为。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不舍“门票经济” 难迎“旅游春天”。

  又一个“十一”长假落幕,盘点旅游市场的种种表现,既有喜又有忧。喜的是无论是大的小的、有名气的没名气的各地旅游景点,都赚个盆满钵满,老百姓巨大的消费潜力令人惊叹;忧的是“人满为患”、“园中园”、“票中票”、“通票不通”等现象,令很多旅游成了遭罪、观光成了看人、休闲成了闹心,一些企业和地方抓旅游、管旅游的思路值得反思。

  这些年,国内旅游有了大变化,市场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旅游法》的正式实施,更对净化旅游环境、提高旅游质量起到“过滤”作用。但从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来看,有一点却鲜有变化,那就是门票收入仍是相当多旅游景点的主要甚至唯一谋生之道。各大旅游景区的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从表面上看与集中放假制度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与扭曲的“门票经济”关系更大。

  当下的景区景点,基本上都靠门票收入过日子,对于蜂拥而至的游客,往往“来者不拒”。即使是限制客流,重点也不是做好事先的信息发布和预警,而是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消极态度。从管理方式来看,景区景点虽然形式上是市场的、企业化的,可由于多种制约,很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由此衍生出的“园中园”、“票中票”、“撑死不限客”等,不仅加剧了客流的拥挤程度,而且也让我们的宝贵旅游资源受到难以恢复的损害。

  理念决定行为。旅游业本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的“大产业”,但在一些地方却被看“扁”了、做“小”了,企业仅盯着那一丁点儿门票收入,地方管理者仅就旅游抓旅游,于是乎出现了形形色色“靠山吃山”、“竭泽而渔”的行为。大产业应有大视野、大谋划。如今,我国已有一些景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且成效甚大。比如,杭州西湖免票10来年,当地旅游收入不跌反涨,更是靠人气带动消费,推动整个杭州“大旅游圈”的消费火爆和多产业同步发展。这种做法或许不可简单复制,但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跳出“门票经济”的惯性思维,把旅游与其他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将大有可为。

  旅游有6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其中娱乐和购物弹性最大,吃、住也有广阔空间,门票只是整个旅游价值链的低附加值部分。景区运营成本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但门票却不可能一涨再涨。旅游业要谋求长远发展,让消费者有更愉悦的旅游体验,就必须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将“门票经济”转型为“产业经济”、“消费经济”,通过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来提高收益。

  不舍“门票经济”,就难迎真正的“旅游春天”。旅游景区的地方管理部门在强化监管的同时,需要有意识地将政策优惠向这方面倾斜,引导企业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从门票经济走向多元发展难度不小,不仅考验着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智慧,也考验着地方管理者“舍一时功利、求长远兴盛”的战略定力。

  (本文执笔:马志刚)

关键词:门票经济 旅游 

上一篇:《旅游法》对治理旅游乱象作用有多大

下一篇:休闲游呼唤落实带薪休假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