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字行为不分族群肤色 提高素质从娃娃抓起
www.seelvyou.com     2013-06-01 09:10:12    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

  本报国际问题资深编辑 北大三剑客党建军、赵海建、李明波 主持人:党建军

  新闻背景

  日前,有中国游客在埃及著名景点卢克索神庙的一个石壁上发现“丁锦昊到此一游”的中文涂鸦,上传到网上后引发热议,不少中国网民在评论里谴责涂鸦者“丢人丢出国”。

  党建军:丁锦昊埃及神庙“到此一游”是部分游客诸多恶习的一种。想在景点留下纪念或者留下自己的印记还可以有别的方式,而在画像上刻下自己的大名则不可取,这是对文物的一种直接的破坏,也是对其他游客的一种不尊重。

  外国的月亮其实一样不圆

  赵海建:必须明确指出的是,“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行为,不止丁锦昊做了,外国人在中国也做了。去过长城的人都知道,长城的古老城墙上就有很多外国游客用外文书写的“到此一游”。

  李明波: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意大利古罗马大剧院也都曾被各国游客刻上各种文字。这种留字行为其实是一种不分族群、肤色的,基于留念需要的自然心理行为。当然,如果人的素质达到了一定程度,这种自然的心理冲动会被自我遏制。

  党建军:对,我们不能上纲上线,千万不能认为只有中国游客才有类似不文明行为。我们也不能把丁锦昊等视为所有中国游客和中国人的代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

  李明波:不过,外国人不能是我们的挡箭牌。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外国人也有这么做,我们就有理由这么做。我们反对的是“外国的月亮比国内的圆”,这其实是一种自卑心理。

  赵海建:对,我们千万要记住的是,每一个游客走出国门,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而是一个国家。

  李明波:丁锦昊年龄不大,不过显然不是个“潮人类”。现在很多智能手机应用软件,都有可以在自己去过的景点上“签到”功能,这样做既新潮又不会破坏景点和文物。

  党建军:这种方式当然很绿色环保,但在一些游客看来可能留下的印记还不够深,不能让更多人看到。

  “到此一游”背后有历史

  赵海建:“到此一游”这种签到方式,其实是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游历大山大河时,都喜欢在当地留下自己的“墨宝”。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文物古迹,其实在当年都属于“到此一游”系列。

  李明波:对,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人口基数猛涨,人口流动性也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现在你再尝试玩“到此一游”,只能是被人看成留下垃圾了。

  党建军:不得不提到的是,不少英美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因此,丁锦昊的“到此一游”,损害的不只是他个人和父母的形象,还对中国人和中国国家的形象造成了损害。

  李明波:对,我们一方面反对把“到此一游”跟特定的族群画等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同样比例的人满世界去做“到此一游”这样的事情,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会更容易受到重创。

  党建军:我这几天还看过一篇报道说,一名中国游客出国旅游随地吐痰还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花了钱等等,游客花钱旅游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地吐痰,发生这样的事在一些国家可能只会引来别人的侧目和鄙视,在另一些国家可能就会受到某种惩罚,比如在新加坡,等待你的可能就是鞭刑。

  李明波: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不少人抱怨中国护照在申请外国签证时有诸多不便。这其实是个误区,我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中国护照的形象,我们要反思自己和前人们在国外的行为是否恰当,如果很多持中国护照的人经常在国外有“到此一游”、“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又怎么能期待中国护照会受到各方欢迎呢?

  提高素质从娃娃抓起

  党建军:既然现在都发现了问题,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不论从政府还是民间个人层面,应该怎样避免不文明行为?

  赵海建:我觉得,首先应该从国内景点和文物保护单位加强规范做起,加大对不文明行为乃至破坏文物行为的惩罚力度。

  党建军:从个人角度看,还是应该从娃娃抓起。比如,在小学生集体外出游玩的时候,就应该告诉他们不应该乱刻乱画、乱扔垃圾等,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小就灌输并塑造文明行为的观念。毕竟,对一个成人进行这样的劝告效果往往不大。

  李明波:对,改变成人的不少观念和行为难度较大,还是要从小孩子抓起。这种教育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大环境,即社会层面;二是小环境,即家庭层面。

  党建军:如果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只是造成轻微的损害,对其进行一般的教育就可以了;但如果对文物造成破坏,就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李明波:前几天就有游客在故宫因为拍照被拒砸了文物外面的保护玻璃,所幸文物本身并未受损,但面对游客的这种破坏性行为,文物的完好无损更多是侥幸的?对这种行为,就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赵海建:让文物管理部门进行处罚可能存在不少难度,它并非执法机构。

关键词:留字 到此一游 

上一篇:文明旅游:做“慎众”的生活家

下一篇:为何那么多人都爱“到此一游”?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