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古文物遭刻“到此一游” 家长道歉网友仍喊“打”
www.seelvyou.com     2013-05-27 09:37:33    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

埃及古文物遭刻字“到此一游” 家长道歉网友仍喊“打”

  在埃及,有3500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的一座浮雕上,竟然被人刻上了“丁锦昊到此一游”几个大字。随后,“丁锦昊”被人肉出来,尽管家长已经道歉,但网友们依然不依不饶。

  连日来,关于此事的讨论俨然成为一场影响甚广的公共事件。有专家表示,我国目前对破坏文物行为处罚偏轻,应设立“破坏文物罪”严格处罚。

  与此同时,事件也引起了一系列“变味”的反应:黑客出动、未成年人被“人肉”、冒充当事人在网上起哄,种种乱象引人反思。

  网友“空游无依”25日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 “丁锦昊到此一游”,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许多网友对此均表示气愤,大呼“丁锦昊,你要火了”。

  根据这名网友沈先生的描述,自己是在今年5月3日到埃及旅游、5月6日在卢克索游玩时拍到这张照片的。他是在从缺了一根方尖碑的大门(另一根在巴黎协和广场)往里走,在最里头的圣殿右边通道,左手边的墙壁上发现了这几个中文刻字。当时,全团的40多个人都觉得无地自容,羞愧难当。

  知名博主“蜡笔小球”通过“人肉”,得到“丁锦昊”的身份资料,称其是来自南京的一名中学生。有网友进一步人肉出这名学生在南京市白下区重点小学游府西街小学读过书。1999年10月20日出生,现年15岁,目前是一名初中生。

  前天,这名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破坏埃及古文物的做法公开道歉。“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得不好,我们和孩子向关注此事的人道歉,也向埃及方面道歉。”孩子的母亲说,刻字发生在孩子年龄比较小时,请求大家原谅孩子,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

  尽管父母道歉,但网友们还是不依不饶。网友“贺兰山”也说,丁的父母是在丁被人肉出的情况下才道歉的,而不是发现孩子刻上字之后立即道歉的,这能叫主动道歉么?

  争议:人肉未成年人就对了?

  据这名孩子的父母介绍,微博发出后,网友一边倒地声讨刻字人。出现最多的字眼是“耻辱”、“丢人”、“没素质”、“道歉”、“丢人丢到国外去了”,这也让他们感到非常不安。目前,孩子还不知道这件事,否则压力肯定很大。

  对于人肉出这名未成年人的做法,网友意见也存在争议,有网友认为,这种做法虽然找出了肇事者,但方法过于粗暴。有律师表示,刻字固然不对,但通过人肉的方式搜索一名未成年人的信息,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不能采取侵权或是违法的方式,来指出别人的不当行为。”有律师说。

  而最先人肉出肇事者的知名网友“蜡笔小球”昨天也表示,全国叫丁锦昊的人只有7个,他经过逐一排除和字迹验证,最终锁定在埃及刻字的是曾在南京某小学读书的1999年出生的丁锦昊,但考虑到这名学生还是未成年人,故未公布其详细信息。

  至于为何要人肉丁锦昊,“蜡笔小球”说,第一,他和丁是老乡,觉得丁的作法让南京蒙羞。第二,南京游府西街小学是一所名校,有钱人才能进去读,故加以监督。第三,丁锦昊的父母陪同去埃及,在这一过程中失职、失德。

  专家:应设“破坏文物罪”

  实际上,国内游客对景点“到此一游”早已不陌生,此类破坏文物事件也不是头一回了。今年2月,故宫博物院内一口缸被观众涂写上“梁齐齐到此一游”的字迹。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里惊现“国安是冠军”的中国涂鸦。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向本报记者表示,这次埃及神庙刻字事件再次彰显出中国对破坏文物行为处罚偏轻的恶果。

  长期以来,我国对破坏文物的行为基本上都没有处罚。包括我国《文物法》也都未对在文物上乱刻乱画该如何处罚进行详细规定,这也造成了对破坏文物的行为没有震慑力。

  刘思敏呼吁,应该设立破坏文物罪,对这种在文物上乱刻乱画的行为进行处罚。否则,对我国的文物保护非常不利。

  黑客凑热闹:

  在丁锦昊就读小学

  网站“到此一游”

  随着埃及文物刻字事件持续升温,昨天下午,天涯论坛上出现一个名为“丁锦昊”的人留言称“写几个字有什么大不了的?”“给中国人丢脸的又不止我一个。”这一言论也招来网友的猛烈抨击。但细心网友经过调查发现,此“丁锦昊”并非丁锦昊本人,此人明显是假冒当事人。

  在被网友人肉出曾在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就读后,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留下“丁锦昊到此一游”的主人公曾就读的南京游府西街小学网站昨天也被黑。打开学校官网http://www.yfxjxx.cn/,最先显示的是“丁锦昊到此一游”的弹窗,点完“确定”后才显示内容。

关键词:埃及 文物 到此一游 丁锦昊 丁锦昊到此一游 

上一篇:欧洲多国签证放宽 “一国游”更易获签

下一篇:西湖边也有太多“到此一游”多为陈年旧伤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