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老工业遗产期待华丽转身
www.seelvyou.com     2013-11-09 09:54:40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

  这里,是郑州工业的成长摇篮。烟囱和厂房,见证了工业文明的进程,也记录了产业工人的人生。

  这里,即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遗存与创意产业相结合,更让老工业基地散发出新的魅力。

  工业遗存是郑州人的精神家园,联结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

  各界期盼:“保留历史文化记忆”

  站在棉纺路国棉四厂生产区路口,退休细纱工蒋师傅心疼地说:“这些优秀的车间厂房,拆了可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她所站的路口对面,一大片空地的旁边,一个崭新的商品房小区已经拔地而起。

  在棉纺厂工作了一辈子,虽然昔日工作过的车间已经没了踪影,但曾经的厂房已然印在她的脑海里。“这里一个车间都有一万多平方米,下面有通风管道,数百台织机在里面同时工作,”她一边比划一边向记者描述。蒋师傅描述的昔日胜景,已经荡然无存,只有相

  邻国棉三厂生活区的苏式楼房,依然静静伫立着,展示着当年的历史。

  位于郑州中心城区西部的老工业基地,始建于我国“一五”、“二五”时期,一度是郑州乃至河南工业的重要功能载体,造就了上世纪50年代全国闻名、占地近千亩的棉纺织工业基地。这一区域云集郑州五个棉纺厂、郑州二砂、郑州电缆厂等大型国有骨干企业40余家。这些企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是郑州市支柱企业,在棉纺、砂轮、电缆制造、机械制造等领域代表了当时的

  国内生产水平,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新世纪,随着基地内大量企业或改制或破产或外迁,围绕厂区土地资源不断掀起房地产开发热潮,新的居民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区域破产外迁被开发的大中型企业有15家,涉及土地3300余亩,其中已开发土地近2900亩,建设住宅小区12个、新增人口3万余户。

  专家指出,利用有限的中心城区土地单纯开发住宅,会使城市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加剧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承载负荷,阻碍城市产业资源的科学布局和高效配置,破坏城市历史文化和产业文明遗产。

  目前郑州轻工业基地内大中型工业企业仅遗存十余家。据对这10家骨干企业的统计,辖区内还有近4000亩的存量土地、130万平方米的工业遗产,未来3年内将有7家企业外迁,原厂地将被开发。原本完整的工业遗址群落将被进一步割裂、破坏,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开始出现严重的断裂或缺失。可以说,郑州工业遗产保护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洛阳市的涧西工业遗产街(指“一五”期间由前苏联在洛援建重点工程时建造的厂房和生活区等),已在2010年10月启动的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活动中,成为30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唯一入选的工业遗产项目,并随之全面启动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作为铁路“拉来”、工业“撑起”的省会城市郑州,与洛阳一样有着深厚的工业文明底蕴,也应该启动标志性的工业遗产项目。

  专家表示,“一五”期间建设的国家级轻纺织工业基地,见证了郑州城市和城市工业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近代工业遗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加强工业遗产研究、保护和利用,对于丰富老工业基地城市形象、传承老工业基地工业文明、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热情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全国各地针对工业遗产,纷纷导入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保护性开发,取得巨大成功——不仅促进了资源合理利用,延续了城市文化特色,还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使经济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如北京的798文化创意区、莱锦创意产业园、718传媒文化创意园,上海的8号桥创意园区、M50创意园、上海时尚园、2577创意大院,成都的东郊记忆、“红星路35号”等文化创意园区,凭借成熟完善的发展定位、运营机制、平台建设和政策体系等,形成了大量的人才集聚、信息集聚、知识集聚、技术集聚,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和都市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被誉为城市文化名片、产业优化样板。

  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大大增强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发展创意产业与旧城区改造的有机互动,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国际上很多重要的创意产业区都和旧区重建有关,如英国的铁桥谷工业旧址、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创意产业园区与旧城区改造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城市文脉的中断——不仅保留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而且通过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洋、经典与流行在这里的交叉融汇,为城市增添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不仅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使城市更具魅力,给人以城市的繁华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生机感。

  高层决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深秋时节,落叶铺满了郑州西郊一所老厂区的道路,阳光从高大的法国梧桐树隙间洒落。在巨大的高炉和车间厂房的掩映下,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式建筑静静矗立着。历史仿佛定格在这座年代悠久的工厂,弧形锯齿式德式厂房房顶,粗大的热力管网,高大的烟囱……这里是“一五”期间由民主德国帮助兴建的全国最大的砂轮厂——中国第二砂轮厂(现为白鸽集团白鸽磨料磨具有限公司)。

  厂区内精心设计的厂房、讲究的立面处理、厂房之间相联的架空廊桥等,处处彰显出上世纪原东德工业建筑的风格;设计精细、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的27号厂房,使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层弧形锯齿式屋顶,建筑风格特色明显,占地上百亩,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是二砂最大的厂房,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被列入郑州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整个厂区绿化面积13.9万平方米,是难得的“城市中心花园”。

  作为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待开发大型地块,其前途受到郑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真希望这些老厂房能一直留着。”今年76岁的宋淑琴老人说,直到现在,她和老伴闲下来的时候,还经常到厂里去看看这些老厂房,就像看望自己的老朋友一样。长期从事文化创意事业的穆晓飞认为,二砂留下了极具规模的工业遗迹。厂房、仓库等丰富的工业建筑,水塔、锅炉、皮带长廊等独具特色的工业构筑物,整体保存良好,便于改造设计和再利用,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优良资源。

  今年郑州“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有识之士和广大企业职工的心声。

  据了解,市委、市政府已有意向,在中原区白鸽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厂区进行工业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园建设。这将是郑州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一次创举,并有可能以此为契机,拉开郑州西部老工业基地更新保护工作的序幕。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十一五”以来郑州文化产业年均增速在20%左右,发展初具规模,2010年达到128.6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2%,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产业。

  郑州是具备发展创意产业基础的城市。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实践证明,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更新保护工业遗产建筑,可使老工业基地重焕生机活力,并加快城市化进程,造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负责人表示,“城市文化建设相当重要,而老厂区改建为文化创意园,就是有远见的具体举措。”今天的杰作,就是明天的遗产。作为人类社会的财富、文化记忆的摇篮,西部老工业基地工业遗产亟待传承保护。依托工业遗产,郑州一定能够做大做强老工业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最终形成与北京798艺术区、成都东郊记忆媲美的城市特色文化名片。

  老厂房到创意园的华丽转身

  10月18日傍晚,在郑州市西区第二砂轮厂大院深处,摄影师姜顺的咖啡店开始试营业。灯光从五颜六色的玻璃透射出来,点缀着宁静的厂区。

  7个月前,从广州回郑创业的姜顺与白鸽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签订了租赁协议,将厂区一座约1000平方米的废弃热力交换站装修成为LOFT风格(LOFT是指高大而敞开的空间,具有流动性、开发性、透明性、艺术性等特征)的主题摄影基地。

  一走进厂房的内部,原本充斥着机油气味的地方,竟传出了淡淡的咖啡香;而刺耳的机器噪音,也被若有若无的轻柔音乐取代了。记者看到,老厂房剥去了旧外衣,经过外墙处理和艺术设计后焕然一新。

  “我一眼就看中了这里,和北京、成都、广州等地的文化创意区太像了。如果有一天能发展成创意园区,这里将会是设计师、艺术家、创意人士的天堂!”姜顺说。

  无疑,巨大的热力管道,高高横跨而过的运砂通道,面积上万平方米、高大的德式厂房,由大雪松和法国梧桐组成的厂区道路,被杂草淹没的铁路线……无不散发出大工业时代的气息。这些工业遗产深深刺激着人们的创意热情。

  专家认为,老厂区房屋结构高大宽敞,很符合现代建筑学LOFT的理念,在尽量不改变原有布置、工业元素的前提下,对房屋进行简单的艺术设计、精心的前卫装饰,就可使陈旧的厂区焕发活力。对涉及文创产业的工业遗存改造,坚持修旧如旧,充分保留原有建筑形态,并大量运用工业元素,对破损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不仅打造出开放式的创意办公空间,而且在延续建筑记忆、传承人文精神的同时注入新的内涵。这对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产业创业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投资者,尽管生意差强人意,姜顺依然对前景乐观。他相信,这里很快就会有大批的投资者来创业。根据他在自己摄影圈子的小调查,“十个人里有八个人想来这儿创业。”包装设计师张总说,白鸽厂区周边保留了传统居住环境,蕴含着丰富的工业文化内涵,对最新的文化动态有着敏锐的嗅觉;这种区域性文化气质成为激发创意人员进行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更成为其工作环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不远的将来,人们或许可以在这里看到:满载着时代记忆的工业老厂区,将变身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电子商务、传媒、广告、艺术、动漫、影视等产业的聚集地。

  发展创意产业须理顺管理体制

  如何能让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步伐更快一点?怎样把老厂区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精品,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让人不断思索的问题。

  专家建议,无论是从保护工业遗产的角度,还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考量,这个项目都应该加快推进,“越快越好!”姜顺预测的争相投资的局面并未如期而至。

  依托老工业基地的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郑州尚属首例,在全省也不多见。白鸽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由于各种原因,规划方案多次调整变化,工作进度不尽如人意,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

  一个优秀的项目,缘何进展缓慢?

  采访中记者发现,体制不顺是造成项目进展缓慢的主因。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工业遗产全面、整体的保护,涉及到土地、规划、工商、财政、税务、物价、文化、文物、国资、工业等众多利益相关部门。涉及的管理部门多,容易造成监管职能的缺位,不利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由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致使管理责任难以明确,行政步调难以统一,最终使郑州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大打折扣。

  如何能让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步伐更快一点?

  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在外地市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政府推动财政支持和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如北京798文化创意区,就是政府机构介入管理、加快发展的典范。

  依托老工业基地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项工作在全省仍属起步阶段。专家认为,针对国有资产保护、土地规划调整、产业发展规划等问题,郑州市应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明确单一牵头部门,对国有资产保护、土地规划调整、产业发展规划等问题加强政策研究和市场论证,并协调市相关部门进行顶层设计、流程创新,就存量土地和闲置资产的开发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措施,更好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同时,建立权威推进机制,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园区建设和遗产保护中的具体问题;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业遗产保护体制,保持工业遗产保护政策的延续性,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从单纯依赖行政手段到面向市场的转变;全程跟踪项目建设,设立园区管委会等常设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务,尽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负责人表示,作为郑州老工业基地的中原区,已进入重新振兴、重塑辉煌的重要时期,正面临向“生态城区、文化中原”的重大转型。无论从持续保护工业遗产、恢复遗产建筑使用生命的高度,还是从促进城市旧区复苏、有效提升厂区及周边环境经济价值的角度,对郑州西部工业遗产实施保护性开发都至关重要。

  “不图所有,但求所在。”或许,这句话真切反映了中原区决策层的心声。据了解,由于老工业基地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原区近期结合国棉五厂、白鸽公司工程机械厂、勘察机械厂等一批企业改造外迁的实际,正抓紧协调配合市文物部门,对辖区内现存工业遗产进行全面调查,为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筑列入工业遗产保护范围,对外公布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名录。

关键词:郑州 工业遗产 

上一篇:合肥“易游天下旅行社”在机场甩客被罚3万元 整顿15天

下一篇:影响旅游业的十大科技创新

分享到:
回到顶部